.comment-link {margin-left:.6em;}

Ling's blog

Do not think this is all about my life. It's just a collection of news. I'll have another blog one day, hengheng...

Friday, May 23, 2008

殇—— 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忏悔

殇—— 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忏悔
文章提交者:m**luesky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殇—— 一个土木工程师的忏悔


书剑子

前言:我发现前天转载我的博客文章《一个土木工程师的灾后思考》的部分网站,迫于一些压力,纷纷删除了我的文章。但是,我还是在再次写下这篇文章。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我是一个土木工程师。做人要有良心!我的结构动力学学得再好,我的设计水平再高,也无法挽救那些可爱的孩子的生命,因此我要写下这些文字,来表达我无能为力的忏悔!我要写下这些文字,作为我对某些专家的鄙视,我要写下这些文字,作为我对这个畸形的制度控诉!哪怕明天我就走进监狱的大门,也不能让我闭嘴。如果是那样,你不要悲伤:就当我在地震中陪孩子们走了。

最近,很多专家谈到灾区大量中小学倒塌的原因问题。我也发表了两篇博文进行了阐释,但是由于文章过长且写的东西较多,结果反而冲淡了我关于这一问题的解释。

我觉得现在还没有进行调查,所以说某个学校倒塌是否是豆腐渣工程,还为时太早,但是,以一名工程界人士的常识性经验来看,近10年新建的教学楼中,存在猫腻的工程必然是大量存在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涉及到法律问题,我们不能放过一个奸商,也不能冤枉一个无辜,所以现在不能逞嘴皮痛快说某栋建筑就是豆腐渣工程。但是绵阳教育主管官员急吼吼地站出来申明“说教学楼中存在豆腐渣工程是没有依据的”,我觉得倒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我觉得要第一个从他查起!确实,现在我们还没有可靠的依据来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工程进行置疑,但是对于该官员辖下的大量倒塌的教学楼,人们根据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数据,有理由相信其中必然包含一大批不合格的,存在严重问题的工程。我想问问绵阳的这个教育局副局长大人:你辖下数千学生葬身本该是他们度过花样年华的教学楼里,你现在如此着急地申明,晚上就不怕孩子们的冤魂去找你吗?

建筑结构专家们也出来指手画脚。说实话,作为一个土木工程界人士,我深深地为死去的孩子们感到惭愧,惭愧我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没有尽到我的社会责任。而这些专家教授院士们,坐在舒坦的皮沙发上,和记者们侃侃而谈他们渊博的专业知识,引经据典,说什么“教学楼的抗震问题是世界普遍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这次地震的烈度超过当地设防烈度,且当地由于经济原因,很多建筑设防不足”。从狭义的技术角度,他们的话是正确的。但是现在,他们作为公众人物,技术专家,过分强调这样的观点,甚至设法让公众认为这是唯一解释,这是违背专家的社会责任的。这也是专家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平时,很少见到这些高高在上的专家学者们给公众普及多少专业知识。但是一旦一些突发事件来临,总有专家出来提供高论和让人大跌眼镜的专业高见。

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专家敢站出来直陈现在土木工程界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专家们一直回避、混淆视听,企图将建筑破坏和建筑发生脆性破坏,粉碎性倒塌混为一谈?为什么总是强调这次地震的震级,不能提出哪怕一点的建议?

某位国内知名的抗震专家,在发表一堆高见后,不忘显示一下他作为专家的深虑远谋:周锡元教授提出了他的思考,他建议:对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提高标准,加强抗震能力,赋予紧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这样在发生灾难的时候,学校可以放假,腾出来作为避难场所。而城市需要有避难地点。

如果老先生能够凭良心站出来说:“如果学校的房子都达到目前的相关技术标准,那么师生的死伤将大幅度减少”,那么他才对得起他这么多年来拿的纳税人的钱,才对得起他所获得的那么多科研经费!纳税人把钱给他搞研究,难道就是让他发表这样的高见的吗?

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和乡镇的学校,连现行的技术标准都没有达到,还谈什么“可考虑将学校建成紧急避难场所”?也许可能,过几年后,北京、上海的孩子们能住进了可以当作避难场所的教学楼,但是,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学校里可能还是有大量不地震都掉渣的危房!

这次教学楼的倒塌,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更不是规划设防过低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在技术上,我想并非该专家耸人听闻的观点“校舍建筑抗震能力差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在经济上,我国现在经济总量,完全有能力建设合乎现行技术规程的教学楼。别的不说,就是光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费用,就够建造上千所地震震不塌的教学楼!但是问题是,有些人宁愿把钱用来建造只有极少数才能享受的“艺术殿堂”,也不愿意建造几个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学校!在规划上,如果真的符合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规范要求的教学楼,绝对不会发生如此惨重的伤亡,这一点,我想在灾后调查里,会显示出来!问题的根本,绵阳的教育官员也委屈地说出来了:国家的投入不足!我国的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的比例之低,处于世界末位(注意我是说占预算比例,不是说总数。所以不要有混淆视听说我国底子薄之类的废话)。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是一个无耻的谎言!我不知道孩子们葬身的废墟里,能否找到这样的标语。此外,如此低比例的教育经费,大部分都划拨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现在有些高校,钱都多得花不掉,需要到财政年年尾“突击花钱”。北大校长和各学院院长等官员开个会,都要到西郊宾馆开个房间住下来,然后在宾馆里开!划拨给基础教育的经费占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很少,而基础教育的经费中的绝大多数,又划拨给了城市。据有关人士前几年统计,上海的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590多元,而偏远地区,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甚至不足10元!两者相差近百倍!

按照绵阳市教育官员姚定解释称,过去国家给拔款建校的标准只有400元/平方米,而最近几年才调到500元/平方米。相信土木工程界人士知道这个预算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少数官员还要雁过拔毛,承包商还要有利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能有遮风避雨的房子就不错了,还谈什么达到国家抗震的技术标准?所以,周院士的良好愿望,恐怕等老先生作古以后也不会实现。

同济大学某著名土木工程专家,水平比周院士要高那么一点点。起码他看出来,这次地震倒塌教学楼多,不是因为“教学楼的抗震问题是世界普遍问题”,而是因为这次地震强度大,超过设防烈度。更何况当地教学楼有的比较旧,达不到设防要求。所以不倒都难。

说明该院士是完全知道这些地方的教学楼达不到目前的设防要求,那么我怎么就没见老先生作为土木工程界的著名专家,表达那么哪怕一点点悔恨——恨自己作为土木专家,未能呵护好祖国的花朵?为什么就不能提议,灾后要排查全国的学校教学建筑,并将不合格全部加固到满足我国现行规范?为什么老先生就不能反思一下我国目前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所以导致灾区学校设防标准低?难道纳税人的钱养出来的专家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口吻发表高见的?

这次四川地震学校的惨重损失已经震惊得日本的专家们静悄悄地敦促政府排查学校的建筑质量了,我国的土木工程专家院士们都西装革履地坐在皮沙发上高谈阔论这次地震强度高烈度大,不但没有一丝丝的惭愧和内疚,反而洋洋自得地表现自己高人一头的话语权!



我花了很多精力,看了电视、网络上的各种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我认为,这次地震是天灾,但是如此巨大的伤亡是人祸!大部分没有去过灾区亲自察看,不要紧,网上有震中映秀镇的航拍图像(http://umedia.nddaily.com/#20080516-34),大家看一下,如同身临其境。从这个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这里是震中,是伤亡最惨重的地方,但是依然有一大批建筑歪歪斜斜屹然挺立。虽然这样的建筑在灾后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但是,他保护了里面绝大多数人员的性命!

从这个图像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倒塌的房子大部分有3-6层,体量较大,在当地应该算是比较好的比较正规的房子。可能是经过正规设计的房子。做了抗震设防的建筑,基本没有造成大面积人员伤亡!而根据废墟的体积和特征分析,废墟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大量都是采用了预制板的结构。这些房子里面的人员伤亡惨重甚至全军覆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使是在烈度最高的震中地区,符合现行建筑抗震规范的基本要求的建筑,虽然发生严重损坏甚至倒塌,但是并没有造成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基本符合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规范要求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预期目标!烈度大根本不是这次伤亡惨重的理由!

当然我们的专家们也可以继续混淆视听,说那些房子也倒塌了。因为没有人给“倒塌”一词下严格的定义!

我在《一个土木工程师的灾后思考》及《学校建筑抗震设防不足谁之过?》中就谈到了我国建筑管理的弊端。在这里我想再次谈谈这一观点:

一、我国在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上存在双重标准:

目前我国的建筑,对于新建建筑要求满足最新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但是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并没有法规要求其一定进行加固以满足新的技术标准。也就是说:我国现存建筑结构按照其建成的历史时期存在多种不同的质量标准!我们看到,这次我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果当根据新的依据修订了相关建筑法规及技术标准后,能按照新的法规要求,对所有建筑重新进行技术鉴定并采取合适的措施的话,这个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希望这次灾害过后,相关部门能吸取教训,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将新建建筑的审批和已有建筑的鉴定的适用技术标准统一起来!对重要的公共建筑实行定期检测鉴定制度,并在法律层面上实行起来! 

二、我国在建筑管理上存在二元世界:

目前我国的建筑管理,由当地建设局在建设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现在建设部改成什么“城乡建设部”,我不知道,是否就意味着建设主管部门要将农村也覆盖进去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建筑可以分为以下一些种类:

1、 财政拨款建筑:包括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这些建筑的建设预算来自中央财政或者地方财政。其建筑一般经过正规的设计单位设计,整个建设过程流程上按照正规的流程进行,有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这个表面上“三权分立”的局面,往往也有专家参与验收。虽然这样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设计层面,都符合了当时实行的技术标准。

2、 其他经费来源的公共建筑:包括商场、车站、部分学校及医院建筑等,这些建筑一般也都要经过当地建设部门审批,有正规设计。

3、 商品建筑:在正规房地产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商业、住宅建筑。这些建筑,也纳入了建设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有正规的设计。建设过程起码在流程上正规。

4、 农民自建房、小城镇私人业主自建房:这样的建筑基本上都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其施工队伍一般不具备施工资质,一般没有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纸,仅仅由施工方根据经验,在业主口头描述,在业主的预算内进行。这些房屋基本上都不符合相关技术规程的要求。建筑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建筑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多数存在或大或小的结构安全问题。尽管现在抗震设防地区已经禁止使用预制板,但是私人业主还是大量使用,因为很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及技术能力,不具备现浇混凝土板的施工能力(譬如没有模板或者没有380伏特的电力带动振动机)。而由于国家禁止使用预制板,正规的预制板生产厂家关闭,现存的都是黑厂生产出来的预制板,其质量更无法保证。

其中前三类是纳入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管理的,而第4类没有纳入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管理。

我们从大量的灾区影像资料上可以看出损失最严重的,第4类建筑损坏严重。多数发生倒塌。特别是早期的砖木结构,几乎全军覆没;近年来的新建筑,有些虽然没有经过正规设计、计算,但是采取了一定的构造措施的房子,虽然也严重损坏,但是没有发生整体垮塌;而没有采取有效抗震措施的房子,不管新旧,都几乎彻底倒塌。



我们可喜地看到,党中央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和“三农问题”开始重视。最近开始了一轮新的政治运动:新农村建设!但是我们可悲地看见,所谓的“新农村”建设,中央仅仅是提了一个政治要求和一个大的哲学框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这样一层层地传到了地方基层政府,就逐渐变味了。我们必须承认,相当一批地方基层干部,是无能的,好办法没多少,歪点子一堆。“情况不明点子多,方法不对决心大”!于是,有的地方官员一批又一批奔赴世界各地参观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等等。

我希望国家能制定适宜的法律,将农村房屋的产权、建设市场、登记制度等完善起来。因地制宜,提供一些通常的农村建筑的标准图纸,组织力量对农村建筑市场的承包商进行技术培训,切实逐步改变目前农村和小城镇的建筑安全问题。使得当灾难来临,不再形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二元的世界!



我早已忘记诗歌。但是今天,我悲恸不能自拔,梦呓一般写下下面的诗歌,以表达我对孩子们的忏悔:



孩子,原谅我!



孩子

请原谅我的无能

在你通往天堂的路上

我也未能亲自到灾区送你一程



因为那个时间定格的时刻

我还在电脑前忙碌

忙着画四化蓝图



我听见了废墟中你的呼救

我看见了废墟中伸出来的一只手

我梦见了废墟中你继续读书的眼眸



我不忍听

不忍看

梦中我的泪在流



二十年前的我

曾经和你们一样

怀着梦想和希望

光着脚丫踩着牛粪顶着塑料布上学堂

我没有雨伞和胶鞋

学校的窗户也没有玻璃

秋风中我瑟瑟地发抖

夜晚我饿得想嚼自己的舌头



我想长大后做名工程师

让每个跟我一样求学的孩子们

都有宽敞的大楼

都有明亮的台灯

都有整齐的书桌



废墟中读书的女孩

我也曾如你那般好学

但是当知识越来越多

梦想就越来越少





我幸运

我上了重点大学

学了土木工程

而理想

却丢在了山沟

忙忙碌碌中

四年就到了头

重要的是找工作

重要的是落北京户口

重要的是找个不嫌弃自己是凤凰男的老婆

童年要建造的大楼

已经丢在了脑子后头



卖油的娘子水梳头

住地下室的年轻土木工程师

日子过得不如一个有钱人的一条宠物狗

简直就是房地产商人的一头黄牛



恒荷

活荷

抗风

抗震

结构算得精准

图纸画得严谨

保障的只是有钱人的身家性命

自己的新房和童年的大楼

只能在梦里渴求



孩子

原谅我

压在你身上的预制板

十多年前工程师就知道它们都是杀手

技术规程就已经宣判了它们的死刑

要预制板永远从建筑市场中退出



孩子

原谅我

我只是个技术工匠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

我无法在仕途中胜出

做一个人民的公仆

坐在人民大会堂里

居庙堂之高

为你们呐喊奔波



孩子

原谅我

我只是眼里进了个沙子

叔叔没有哭

Monday, May 05, 2008

handcraft



手工救中国

《南风窗》 2008年4月22日

   吴洪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路向是引进外资,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几十年下来,中国俨然成了全球最大的加工场。

  在商品链条中,加工所获取的利润是最低的,只有5~10%,其余90~95%都被两头拿去了。为了这5~10%的利润,中国支付出去的是资源和环境以及低工资的代价。

  当初选择这样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为了应对资金短缺和庞大人口的就业压力。随着外贸顺差年年积累,人民币升值,最低工资标准抬高以及能源费用上涨、出口 退税取消等,众多加工贸易纷纷面临亏损关门。低成本的加工贸易显然已难以为继。于是,主张经济结构调整的舆论就甚嚣尘上了。

  所谓结构调整,就是从技术含量低的加工贸易转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产出效益大的产品。可是,这类产品的生产,通常自动化程度高,人力需求少。中国经济如果只是以这类产品为主导,势必会面临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失业人口也增多。

  显然,经济结构调整,如果仅仅只是往自动化程度高的高科技方向发展,就无法满足13亿人口的就业需求。

  能不能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就业需求,又是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发展道路呢?这条道路应该是有的。

  现代经济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手工制品的价格日益昂贵。

  就拿鞋的生产来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鞋工场。但是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都是便宜货,占据的是低端市场,是为西方的穷人服务的。而世界上昂贵的手工制作 的名牌皮鞋基本上出自意大利,有钱人想买这样的鞋还得排队轮候。例如英国查尔斯王子所穿的鞋子,就是由约翰·罗布公司的鞋匠手工制作的,这种手工制作的 鞋,象征尊贵和品质,代表了奢侈消费的潮流。中国13亿人口,最不缺的就是一双能劳动的手,为什么不去发挥手的优势,去抢占西方高端消费市场,偏要劳苦在 流水线旁,汗流浃背地赚取低微的工资呢?

  依靠手工制作的产品去占领高端消费市场,中国人口众多的劣势就能转化为优势。

  当然,即使政府将手工业作为我国产业支柱之一,中国的手工制品想占据国际高端消费品市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手工制品的主要问题在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手工制品大多是粗制滥造,这些产品面对的是低端消费市场,在国内市场都没有吸引力,更遑论打进国际市场。粗制滥造使得手工制品卖不 出好价钱,手工不值钱,更没人愿意从事手工劳动,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是原材料的深度加工精度加工不足,使得手工劳动无法往精致精密优美发展。就拿稻草来说,本来是很有用途的手工原材料,因为现代工艺没有进入这个领 域,绝大多数稻草都就地被烧成稻草灰,成为肥料。而少数用来制作手工品的,因为工艺处理不够,达不到柔韧、坚固和美观的要求,无法做成精致耐用漂亮的草编 制品。

  三是产品和形式过于本地化,不符合现代潮流和西方世界的实用和审美需要,不能成为富人阶层日常用品打进高端消费领域。例如苗族的堆绣是非常耗费时间 的,一个月的绣工只能绣出几寸,这样的手工本来应该很值钱,但是植物染料未经现代高科技工艺处理,解决不了易褪色问题,其色彩搭配以及服装形式过于本地化 本族化,无法进入世界消费主流,这种手工劳动就无法在消费市场实现所含有的高价值。如果植物染料的褪色问题解决,其花色色彩以及服装形式又符合富有阶层消 费需求,手工堆绣就一定能卖出高价来。

  以上问题,只要政府把手工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之一来扶植,配置以适当的政策鼓励,是不难解决的。

  手工业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一旦把手工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归“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传统。这不仅使各地新农村建设聚集起各自的核心经济,而且是对自然资源最大的综合利用。还有什么产业比手工业能源消耗更少、环境污染更少呢?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走出一条不污染空气不污染环境,能源消耗极低又能全民致富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仅仅这个国家有福了,整个地球也有福了。